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两会科技界近50份重磅提案!一文读懂2022年科技新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科技大佬带来自己的最新提案,包括马化腾、周云杰、雷军、李彦宏、周鸿祎、丁磊、董明珠、李东生等科技界企业家提出近50份科技提案,透露出2022年的科持新风向,主要设涉及:数字经济、碳中和、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网络安全、元宇宙、医疗、网络暴力、工工智能。


互联网思想先划下重点:


马化腾拟向全国人大提交多份书面建议,内容涉及: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与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社会应急网络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蓝碳(海洋碳汇)发展等。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已连续9年向全国两会提交34份建议和议案,涉及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工业互联网、乡村振兴、智慧家庭等多个领域。


雷军方面,雷军带来四份提案,包括《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的建议》、《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深入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建议》。


“AI先生”李彦宏一直致力于推动AI的普及和应用,今年3份提案再度聚焦AI,分别聚焦自动驾驶政策创新、促进智能交通普及缓解交通拥堵、助力碳减排和发展“绿色AI”主题,体现他对AI技术发展的最新思考。周鸿祎方面,周鸿祎再次携多份提案上会,内容聚焦数字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开源软件安全和中小企业安全。


丁磊一如既往提交多份提案,重点围绕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民生热点痛点两大方向建言献策。主要包括搭建全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议题,以及提倡全民急救教育、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等重要民生议题。


丁磊建议,搭建全球一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输出“中国风”影响力;把握新能源自主权,加速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将急救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为生命救援打开绿色通道;为电动自行车安上数字大脑,护航百姓安全出行。不难看出,丁磊的提案并非全部与网易主业有关,不少提案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


董明珠方面,今年董明珠携7份提案参会,主要聚焦社会民生、保护自主创新等几个议题。前者包括“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大非工资性收入个税征管力度的建议”、“关于允许企业弹性安排法定节假日的建议”、“关于尽快建立家电产品安全使用年限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关于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的建议”。


后者包括“关于加大企业自主培养人才保护力度的建议”、“关于尽快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议”、“关于鼓励企业将更多税收返还投入自主研发的建议”。其中,董明珠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引发热议。她认为,如果把工薪阶层的税收起征点提高到1万,按照1年12万计算,大概能增加七八千收入,可以增加消费力。


李东生方面,李东生带来三份提案,包括关于打击网络暴力的建议、关于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建议和关于建立个人碳配额系统试点的建议。其中,第三份提案引发热议。李东生表示,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呈日趋上升态势,但遏制和打击网络暴力却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适用性衔接性不强、被害人维权成本高和平台主体责任缺位等。


对此,他建议,国家应完善网络暴力的相关司法解释,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加大对网络暴力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将情节严重的纳入公诉;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权限,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有效提升网络暴力应对效率。不知你发现了没,李东生的三份提案都与TCL主业关系不大,而是与重点民生议题相关,代表他不仅致力于做大自家公司,还心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带来了《关于用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建议》和《关于充分保障女性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持续关注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预备提交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提案,建议强制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游戏。此外,于欣伟建议压实企业、学校与家长的责任,加强对家长技术手段的辅导。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将在今年全国两会聚焦“助力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建议加大对新能源车使用端的支持力度,持续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充电电费优惠,进一步形成鼓励低碳产品消费的氛围。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推动智能驾驶更快发展的议案,以及加快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推动汽车工业软件国产化和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5条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寒武纪(688256.SH)独立董事吕红兵在今年两会上准备了加快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的提案。他提议,应依法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完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确认碳排放权的证券类资产的法律属性、应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等。


除新能源与“双碳”外,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在医疗卫生、疫苗方面建言献策。


寒武纪独董吕红兵委员另一提案是关注优化投资制度和“集采”政策方面。吕红兵认为,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生命健康领域的产业竞争不但关乎生命与健康的民生问题,更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其中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就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现状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将常见容易导致不孕不育等情况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筛查纳入民生项目;二是支持医疗机构建设精准医学中心,提升医疗机构优生优育检测服务能力;三是完善核酸检测技术应用相关政策,对推动先进技术在优生优育领域广泛应用有着积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首席科学官朱涛两项提案是关于“以疫苗为契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以及“加快采用全新机制高效疫苗抗击新冠”。


朱涛提议,国家应大力支持科技部门和企业积极地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间建立疫苗技术转移的合作机构,投入相应资金和人才,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鼓励中国疫苗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建设分厂或合作公司,并鼓励通过研发和临床合作,在内外两个市场全力推进疫苗产业链的国际化。


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交了8份建议,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部分提案内容:


马化腾两会提六方面建议:

推进“数实融合” 引导技术资金流向实体领域


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领军人物,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带来了6个方面的建议。

据了解,马化腾拟向全国人大提交多份书面建议,内容涉及: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与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社会应急网络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蓝碳(海洋碳汇)发展等。

例如,在数字化领域,马化腾提到,随着“元宇宙”、NFT(非同质化代币)、Web3等新概念的兴起,局部领域出现投机炒作、避实就虚的现象,带来金融、技术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新风险隐患。马化腾建议,应以“技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合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据悉,作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连续十年向全国人大建言献策,递交了近60份书面建议,涉及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产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

2021年全国两会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系统推进“数实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作为来自数字科技产业一线的代表,近年来,马化腾在推动中国数字化进程与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2017 年,他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国战略”。2019年,他建议“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答复。2020年,他提出运用数字技术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的建议。2022年,马化腾将提交《关于系统推进“数实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建议》。

马化腾建议称,当下“数实融合”正处于系统化、全方位融合的关键时期。

技术层面,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人机交互界面正在迭代,孕育着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同时数字技术的工具化趋势日趋显著,并加速与传统产业前沿技术融合创新;产业层面,数字科技企业正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得力助手,让实体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壮大、更有韧性,传统产业被数字化带动激活,涌现出大量新型平台和业态;社会层面,中国“数字战疫”彰显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卓越成就,以“数字广东”为代表的治理现代化与数字化公共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数字技术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产业机会。

同时,当前“数实融合”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应用与不同行业需求的适配性不强;不同数字工具间难以打通、互操作性弱等,以及个别民生类数字应用建设效果不及预期,“僵尸APP”现象时有出现等。此外,随着“元宇宙”、NFT(非同质化代币)、Web3等新概念的兴起,局部领域出现投机炒作、避实就虚的现象,带来金融、技术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新风险隐患。

马化腾建议提出,应以“技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合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具体建议包括:

(1)引导数字科技企业面向核心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研发,增加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

(2)发挥技术标准的统领作用,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制定,促进工具间集成打通,降低传统企业使用门槛和成本;

(3)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升级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统筹安全与发展,前瞻研究新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与治理规则,探索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

(4)引导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真正流向实体领域;

(5)总结推广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持续增加对偏远地区、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供给,让全民共享“数实融合”成果等。

用派单机制精准匹配社会应急需求

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代表,马化腾也将眼光关注到了社会应急网络建设,他建议利用数字技术助力社会应急网络建设。

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和山西洪涝灾害中,互联网科技企业通过公益平台、多人协作在线文档、电商平台等数字化产品和技术,在资金筹措、求助信息对接、属地化志愿者、物资调配等多个方面初步发挥了联动效应,凸显利用数字支撑能力构建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应急网络的必要性。

马化腾建议,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打造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应急开放平台,将预警信息、应急科普与救援服务有效连接。他建议,加强社会应急能力建设与基层治理的融合,探索提高数字化连接能力,将社区志愿者、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数量庞大的属地化群体,纳入社会应急志愿者组织体系,通过派单机制将需求和供给精准匹配。

加强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于自主创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数字科技实力。借助5G、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虚拟现实、云渲染、智能创作与分发等新技术,观众更容易“沉浸”在高速冰雪运动的精彩瞬间,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些都是我国文化产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

马化腾在《关于加强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与自主创新的建议》中指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文化科技成果不仅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之外的应用也不断丰富,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方向,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马化腾认为,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更将加速芯片、云计算、5G等新一代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落地,促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使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方式从“在线”转向“在场”,事关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

马化腾建议,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应用”专项,促进面向其它产业的价值外溢,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专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国际竞争”专项,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在标准和专利领域转化,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同时,马化腾还在今年《关于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博行业全链条数字化,构建全真互联的文化遗产数字体系,创新利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形成多元协作的保护传承新格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两年,马化腾在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22年,马化腾在《关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中提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马化腾建议,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学校硬件设施,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紧缺领域学科建设,适当设置种养殖、园林艺术、非遗文化等课程内容,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建设人才实践基地、实施就业帮扶,引导校企合作孵化农业经济领域先进技术与专利;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覆盖农村教育资源的数字平台,加深城乡青少年对涉农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农村青少年对农村的归属感。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蓝碳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再次为区域发展建言。

2022年,马化腾结合中国的“双碳”目标和大湾区的区域优势,提出《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蓝碳发展的建议》。

马化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且完善的生物碳泵及海洋碳酸盐泵,同时具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系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互补性强,具有发展蓝碳得天独厚的优势。

马化腾建议,开展大湾区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与检测,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数据网络系统;加强海洋协同保护管理,开展固碳增汇技术研发,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完善海洋碳循环和储碳机制;加大对蓝碳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探索蓝碳定价机制,支持海洋碳汇交易等。

多年来,马化腾一直关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去年他领衔提交了关于制定《自然保护地法》的议案,建议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2020年他提出了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今年又在专家调研基础上提出《关于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对建立珠江口国家公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

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2022两会建议抢先看

2022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通过持续创新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已连续9年向全国两会提交34份建议和议案,涉及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工业互联网、乡村振兴、智慧家庭等多个领域。2022年全国两会将至,今年周云杰计划向两会提交4份建议和1份议案,聚焦工业互联网、智慧家庭、循环经济等方向,这也是他连续6年建言工业互联网。
建议一: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这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数字化包括经济、治理、生活三大领域,其中经济数字化是基础和驱动力,能够为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赢得时间、空间和经济基础。工业互联网能够推进城市经济数字化,对城市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应该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周云杰建议: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为:
(一)支持全国重点省市先行先试,以工业互联网构筑“数字经济”产业底座,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串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脉络。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打造城市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键在线全覆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建垂直行业平台;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企业规模化开展数字化升级,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
建议二:推动开放开源形成我国工业互联网新优势
目前,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全球70%以上的新立项软件项目均采用开源模式,开源技术已经跨越软件开发应用,向传统制造、芯片等领域拓展。开放开源可以助力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上“弯道超车”,加快形成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新优势。
因此,周云杰建议:推动开放开源形成我国工业互联网新优势
具体建议为:
(一)打造以15家双跨平台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工业互联网顶级开源社区。
(二)定向培育CAX、PLC等优质工业互联网开源项目。
(三)将开源技术和开源实训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开源人才培养。
建议三:建立智能家电行业数据合规治理体系
智能家电的发展与普及,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的问题,如何制度化高效化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发达国家涌现出一系列数据隐私治理服务平台,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数据合规平台。
因此,周云杰建议:建立智能家电行业数据合规治理体系
具体建议为:
(一)在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顶层架构设计,尽快研制智能家电行业数据合规治理平台。
(二)建立开放开源的体系,推进平台建设与应用,按照前期自愿使用、中期规模化应用、后期广泛推广三个阶段,用1-3年的时间,形成我国体系全覆盖、行业共享共治、技术体系完全自主的智能家电数据合规治理体系,并向其他行业延伸拓展。
建议四: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实现双碳战略新愿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数字化水平低、再生材料利用率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因此,周云杰建议: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实现双碳战略新愿景
具体建议为:
(一)推动企业构建网络化、动态化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快降低单位产能碳排放量。
(二)加快打通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再利用全产业链条,解决各环节发展难题。
(三)强化国家级再循环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高效、可追溯、线上线下融合的循环经济全流程闭环体系。
议案一、制定与修改数据资产流通相关法律法规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安全有效地推动数据利用、共享和流通,挖掘数据价值,将快速释放数据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然而,我国现行数据保护相关法律落点于数据安全,相关立法仍有不足。数据交易面临着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的“五难”问题。
因此,周云杰提出制定与修改数据资产流通相关法律法规的议案。
具体建议为:
(一)颁布数据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数据资产确权。
(二)完善数据资产价值的相关会计准则,为以数据资产进行的出资和交易奠定基础。
(三)建立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规则及标准,组建数据交易监管职能部门。

雷军:我的2022两会建议


小米创始人、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了两会建议。包括了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深入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其中,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雷军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当前,大功率快充站以企业自主建设为主,建设布局、规模、技术指标等缺少整体统筹规划,互联互通水平较低。针对这一点,建议制定新一代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方案,明确建设规模、用地规划、充电容量等关键目标,提高重点区域电网扩容能力,增加大功率快充站数量,提高有效覆盖。同时,推进技术标准和通讯协议的制定、统一、应用,出台大功率快充互联互通工作方案,制定三年时间专项行动时间表,优先推进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资源地段存量的大功率快充桩互联互通,实现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

二、组建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近年来,我国在大功率快充前沿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研发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面临高电压平台研发成本高、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研发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投入动力不足。针对这一点,建议搭建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制定大功率充电先进技术目录,加速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协同研发机制,加强对新一代大功率快充技术及储充一体(尤其光储充一体)、低自损耗、低噪声等上游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支持高科技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针对大功率快充领域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

三、加强建设服务保障,推动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普及。针对大功率快充站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建议加强投资力度,针对应用先进技术的大功率快充站,在建设、改造及运营等方面加大投资和补贴,提振产业链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加快推进大功率快充关键设备和场站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降低设备及部署成本;建立大功率快充站用电配额快速审批机制,加速场站建设审批流程,整体提升大功率快充站建设效率。

此外,在加强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方面,雷军建议,制定电子废旧物数据清除标准规范及认证体系,推动第三方清除检测机构发展。在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各环节中,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操作规范,保障数据信息安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电子废旧物回收率。

同时,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展示电子废旧物错误处置的危害与回收利用的价值,推广回收利用的正确渠道和方法,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和优秀企业标杆;积极开展个人电子废旧物回收碳积分试点,便于查询个人电子废旧物流通信息,展示个人碳积分及排名信息等,适时向全国推广,提高公众参与度。

周鸿祎两会提交多份提案 

关注数字安全、智能网联车、中小企业等


3月2日下午消息,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360创始人周鸿祎将再次携多份提案上会,内容聚焦数字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开源软件安全以及中小企业安全。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数字化的程度越高,安全挑战也就越大。以此为背景,周鸿祎两会提案以直面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为核心,着眼于解决当下最迫切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升级为数字安全,亟待将数字安全纳入新基建


近年以来,网络攻击已经从虚拟世界影响到了现实世界,小毛贼、小黑客已经成为历史,以国家级黑客组织为代表的高级别专业力量入场,关键基础设施、城市、大型企业成为网络攻击的首选目标,数据成为新的攻击对象。我国数字安全投入占比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仅网络安全占整体IT的投入占比已达10%,而国内尚不足1%,究其原因是部分政企单位仅依照合规堆砌产品,缺乏实战能力,缺乏科学能力评估。


为此,周鸿祎建议将网络安全升级为数字安全,打造覆盖所有数字化场景的数字安全防范应急体系,包括应对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以及云安全、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等挑战。同时,建议国家把数字安全纳入新基建,各地数字化建设之初便将安全考虑在内,并互联互通,调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数字安全体系建设,真正提升国家的数字安全能力。


建立"数字空间碰撞测试"机制,护航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猛,车联网作为数字化新场景,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据360车联网安全实验室统计,国内25家车企的53款在售智能网联汽车中,360公司共计发现漏洞1600余个,其中,云端漏洞1000余个,可导致攻击者远程批量控制该品牌所有的智能网联汽车;车端漏洞600余个,可导致近距离非接触式控制汽车,如开关车门、启动引擎等。



为此,周鸿祎建议借鉴汽车物理碰撞测试的手段,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空间碰撞测试"长效机制,强制要求在我国销售的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数字空间碰撞测试"。同时,他还建议汽车行业尽快搭建一套以汽车安全大脑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态势感知体系,帮助监管部门和车企实现汽车安全实时全程"可见、可控、可管",确保上路的智能网联汽车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


建立中国自主开源生态,改变开源软件"受制于人"状况


2021年12月10日,Apache基金会开源项目的Log4j2组件被发现存在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该漏洞被业内称为"核弹级"漏洞。周鸿祎表示,在Log4j2漏洞曝出之前,开源软件漏洞便已存在大量漏洞,只不过此漏洞的爆发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周鸿祎对开源软件依然持积极看法,并十分提倡开源精神,认为这是新时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开源软件也就没有中国互联网的今天。


然而,从安全的角度,开源软件很容易成为他国对我进行网络渗透攻击的渠道。周鸿祎建议加强对开源软件的代码审查,国内软件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开源社区互动,不断提高话语权,建立影响力。鼓励第三方市场力量参与国内开源生态建设,尽快掌控开源软件资源应用的主动权。


帮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安全"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就业稳定、经济增长及产业转型意义重大。然而,中小企业深受"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困扰。


不仅数字化转型困难,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安全能力。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安全缺口不仅危及自身,还有可能成为攻击的跳板,对大型企业、单位,乃至国家安全造成伤害。为此,周鸿祎提出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以创新轻量化产品、SaaS服务为抓手,消除中小微企业在认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举国发展数字化的今天,作为安全行业的委员,周鸿祎今年两会提案有望引发更多政府机构和企业对数字安全的重视,共同投入,夯实数字化的底座,为数字文明时代保驾护航。


(来源:新浪科技)

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2022两会建议:

推广应用甲醇汽车 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


作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第20次走进两会。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李书福代表公布了《关于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建议》及《关于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建议  我国甲醇汽车的发展已经有四十余年的历史。甲醇作为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绿色属性等特点,且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储、运、用较其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更安全便捷。同时,甲醇生产来源广泛、经济体量巨大、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因此,甲醇已经成为全球业界公认的一种新型清洁绿色能源,是构建未来绿色能源的重要选择。


2021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研究报告《创新展望-可再生甲醇》指出,低碳甲醇和绿色甲醇减排、零排潜力巨大,扩大低碳甲醇生产应用可以带动绿色可再生甲醇的规模化。我国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专题报告中提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十项技术路线中,前两项均是通过捕集CO2制取化学品甲醇和燃料甲醇来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一书提出,甲醇可以有效地把氢能、碳循环、电能替代、燃油替代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碳中和应用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在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甲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应用甲醇汽车是实现交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路径。


一、发展甲醇汽车可促进绿色甲醇发展,带动绿色甲醇规模化,完全立足国情实际,符合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稳妥推进的宗旨


(一)节能减排贡献


甲醇汽车能效高。甲醇与汽油的热值比为2.2:1,根据我国甲醇汽车试点运行数据,甲醇与汽油在汽车上的实际消耗比约为1.7:1。因此,甲醇车与汽油车相比,能效提高约21%,CO2排放减少约26%。


甲醇生产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现代煤制甲醇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绿氧技术耦合,可实现甲醇生产过程零排放。焦炉煤气富产氢气与CO2合成甲醇工艺技术相结合,生产1吨甲醇可以消纳约900公斤环境中的CO2排放。因此,甲醇汽车终端使用的碳排放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二)碳中和贡献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捕集CO2制取的“电甲醇”,以及由秸秆、城市垃圾废弃物制取的生物质甲醇,都属于绿色可再生甲醇。这种可再生甲醇的应用可以实现碳的平衡。因此,甲醇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的重要选择。


二、发展甲醇汽车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尤其是交通领域液体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交通领域石油消耗占比超过70%,可见我国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液体能源的安全。而在交通领域众多的新能源、清洁能源(电力、氢能、天然气、氨等)中,甲醇是唯一的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能源,燃料特性优秀,使用安全便捷,兼具汽油、柴油的燃烧特性。


因此,发展甲醇燃料,推广使用甲醇汽车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发展甲醇汽车可延续我国内燃机这一主导动力的生命力


内燃机作为道路、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防装备主导动力,量大面广,在全球已经发展了百余年的历史,建立了非常完善且安全有效的汽油、柴油储运用基础设施体系。在当前的多种替代能源中,与汽油和柴油燃料特性相似、可完全适用用于点燃式和压燃式内燃机、常温常压下液体属性的,只有甲醇燃料。也就是说,甲醇是唯一可以继承先进内燃机技术的新能源。在基础设施投建、使用模式改变、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影响等方面,甲醇具有显著的优势。


商用车重卡换电站

建 议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正式将甲醇汽车纳入绿色产品,并提出要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目前,在水路运输领域,国内外均全面启动了甲醇船舶的开发工作,以引领航运业提前碳中和。我国甲醇燃料船舶相关法规、指南、设计、建造和检验的技术标准已经建立;甲醇绿色智能船舶、船用甲醇发动机研制得到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相关船厂已经启动甲醇燃料船舶的建造工作。

而在陆路交通领域,我国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技术更为成熟。我国自“六五”以来,甲醇燃料、甲醇汽车的研究开发、示范应用,均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2012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了大规模的甲醇汽车试点运行项目,全面验证了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应用的环保性、适用性和可靠性。

发展甲醇燃料完全是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实际出发,甲醇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未来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被国际所公认。在我国发展甲醇燃料,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对交通领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建议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将甲醇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和管理范畴,给予甲醇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同样的政策支持,带动更多的企业投入甲醇汽车的研发,加快实现交通领域碳中和。

(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宁德时代曾毓群两会建言:

应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300750.SZ)董事长曾毓群将提交四份提案,涉及锂资源保供稳价、新型储能、电池碳足迹和锂电池道路运输等议题。


2月28日,界面新闻从宁德时代获悉,曾毓群在其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中提出,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曾毓群称。


宁德时代的主要产品为锂电池,已连续五年登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商。


针对新型储能,曾毓群提议称,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水蓄能,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储能的健康发展。


在关于电池碳足迹的提案中,曾毓群建议,应加快国内电池碳足迹方法论研究,同时与欧盟积极沟通,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


他同时提出,建议有关部门按年度、分区域更新发布国内电力碳排放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内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及时更新并向国际通报。


曾毓群也对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锂电池运输体系提出建议。


他认为,可以采取严格运输准入并加强执法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以及推进运输分类分场景管控三项措施。这些措施中,包括针对信用良好、安全合规的锂电池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给予取消夜间高速禁行管理限制等激励。


去年两会期间,曾毓群共提交了两份提案,分别涉及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和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


他提议,应将电化学储能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各项能源发展规划。针对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曾毓群认为,应深化证据保全制度规则,降低举证阶段的难度和维权成本,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理程序以提高审理效率,缩短审理周期。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庄健)


2022年两会,红杉中国沈南鹏的五份提案:

涉及低碳、现代农业、脑科学等


沈南鹏委员是唯一一位来自创业投资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带来了5份提案,涉及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药物创新能力提升、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等热点话题。


沈南鹏委员是唯一一位来自创业投资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创立的红杉中国长期关注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领域,投资了大量科技和医疗企业。因此,通过科技创新与科研突破来解决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是沈南鹏委员提案的一大特点。


在关于“双碳”的提案中,沈南鹏委员建议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进一步推进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


在关于农业微生物的提案中,他建议从学科研究、应用推广和政策扶持等多维度充分发掘农业微生物的应用潜力,推进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


在关于药物创新的提案中,他建议从提高创新药基础研发配套环境、提升药物研发流程效率、加强政策精准扶持引导出海等方面,帮助中国药企从跟随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


在关于脑科学的提案中,他建议从检测技术开发普及、数据库建设、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加大脑科学研究投入,抓住当前老年脑疾病预防干预的关键窗口期,推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


在关于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提案中,他建议深化工业数据开发利用,从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持续强化工业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和生态培育,才能实现为制造业切实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高阶目标。


以下为沈南鹏委员的五份提案:


【提案一】夯实“双碳”目标科学基础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结合“双碳”目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快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


从能源领域来看,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突破来应对能源结构重大调整带来的挑战。首先,要实现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进一步降低风、光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必须依靠异质结、钙钛矿、高温超导材料等基础结构和基础材料的突破创新;其次,当风光等不稳定电源成为供电主力时,要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必须将现在的“坚强电网”改造成“智能柔性电网”,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引入AI和能量路由器,增加多维度的储能单元,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智能、柔性调节。最后,未来的碳中和愿景,必然需要更多元化、更高承载能力的新能源技术,如氢基、氨基能源等,这些技术的商业化都有赖于长期、持续的基础研究投入。


从工业领域来看,必须依靠深度技术变革来引领“绿色工业革命”。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大户,未来高耗能工业的基础逻辑会将低碳甚至零碳作为主要目标,这将直接颠覆工业体系的各个环节:原材料方面,碳纤维、新型合金等高性能材料,大量可再生、可降解材料将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节能降耗空间;工业用能方面,功率半导体等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可有效支撑从煤到电驱动的再电气化改造;绿色工艺方面,国内一线钢厂已开始布局氢基竖炉,基于生物合成技术,绿氢、绿氨等原材料的绿色化工和冶金工艺都在快速发展中;工业装备方面,物联网、AI等技术未来将迎来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热潮。


从消费领域来看,必须依赖新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双满意的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即低碳、零碳技术可在降低排放的同时,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低的成本。未来随着智能网联、V2G等新技术的应用,绿色能源和消费场景互动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而在绿色建筑、可降解塑料等消费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也会在未来帮我们找到低成本和低碳的最优组合。


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因此建议:


一、面向碳中和需求找准科学问题切入,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


1.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地方政府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判前沿技术方向,形成符合属地产业目标的科学问题库;


2.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上增设子专项,支持面向工业应用的首发场景、示范推广、流程再造、共性支撑等技术突破;


3.碳中和课题立项和结题中将ESG理念作为重要考量标准,引导研究成果关注环境社会影响。


二、完善碳中和技术投入各级保障,夯实低碳技术创新资金基础


1.加快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成立,以母基金形式为主带动更多市场化机构参与,撬动社会资金投向清洁低碳能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领域;


2.结合产业禀赋各级政府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政府绿色投资信用担保等方式,吸引多元化资金投资低碳项目;


3.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科技计划,联合出资资助关键技术工程化验证、户外可靠性等产业界关注的应用研究。


三、畅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道,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研发加速


1.扩大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促进绿电应发尽发,带动前端清洁电力技术应用扩大;


2.加强柔性输变电和多场景储能标准制定完善,增强同现行电力系统适配性,以标准统一促进技术规范和推广应用;


3.支持工业化关键脱碳技术的中试项目,优化对企业设立中试项目的审评审批;


4.推动更多行业主体纳入碳交易体系,支持各地碳交易所在配额分配、履约、企业所持配额结转等方面逐步做好与全国碳市场的规则统一和低成本衔接。


【提案二】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推动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建设


微生物资源对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微生物既是调控土壤健康质量、增加土壤肥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减排降碳、改善土壤生态的有力贡献者,在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随着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在2020年首次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农业领域以开发利用促进微生物保护的任务更为迫切。但当前还存在一些短板有待补齐:


一、农业生物资源开发重“动植物”,轻“微生物”:当前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农作物和家畜等可获取食物、营养和药用的物种上。但事实上,农业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巨大,土壤中80%的有机质来源于微生物,目前农业生产中对微生物在作物增产、植株抗病、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价值普遍认知不足,成功产业化开发的微生物菌种相对较少。另外,微生物在土壤碳封存中的关键作用同样未得到重视。


二、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有待加强,作为市场主体的微生物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需要专业的保藏技术和特殊的保藏设施。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微生物保藏机构,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菌种2.3万株,仅为海外发达国家同等菌种库保藏量的1/4。由于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大量有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面临污染、退化、灭失和专利侵权等风险。


三、受制于成本和肥效稳定性等因素,微生物肥料的市场接受度落后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就价格而言,微生物肥料普遍比化学肥料更贵;就肥效而言,微生物肥料见效需要一定时间,且在生产施用环节中对环境要求较高。考虑到农作物附加值,农民对生物菌肥接受度和施用积极性不算太高。


充分发掘农业微生物的应用潜力,对推进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业微生物学科研突破,拓展专项支持范围


1. 建立跨学科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微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农学等科研人员共同开展农业微生物应用基础研究;


2. 推动形成饲料发酵、农业废弃物无害利用、土壤改良和污染防治等子专项,资助相关领域微生物资源发掘利用研究。


二、加大微生物产品应用推广和固碳菌株研发支持


1.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组织,通过将微生物肥料列为主推技术示范任务、开展田间效果试验讲解等方式,加强微生物产品的应用宣传推广;


2.菌种选育优先支持促进固碳功能的关键菌株挖掘利用;加大对可用于食物和饲料的微生物蛋白质生产技术的长期研发支持,逐步降低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政企共建充实菌种保藏力量,以资源摸底和知识产权保护促开发利用


1.参照深圳国家基因库政企合作经验,建议国家以容量、技术设施等标准遴选一批具有成熟保藏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形式,共建新型菌种保藏库;


2.建议农业农村部制定更全面的农业微生物资源目录并更新发布,为研究各种农业微生物相互作用与发挥效能提供基础支持;


3.优化农业微生物专利菌株鉴定方法和侵权判定标准,明晰基因序列相似程度达到何种比例即可认定为同一种微生物,加强创新菌株保护。


四、优化财税和肥效评价政策,“肥药双减”缓解对土壤微生物的伤害


1.参考生物有机肥免征增值税先例,将生物菌、土壤修复剂等纳入免征增值税范围;设立微生物肥料分级补助制度,根据微生物肥料中化肥占比不同分级给予补贴;


2.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肥料肥效评价体系,将有效活菌进入土壤后定殖性、抗逆性、增产效果等纳入生物肥料标准体系;


3.加速推动高毒农药全面退市,研究扩大限制使用农药品种和使用场景。


【提案三】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提升药物创新能力


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已成普遍共识。当前我国新药研发与国外差距进一步缩小,但靶点扎堆、适应症集中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更好实现从跟随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应重视引导创新药企跳出传统固有思维、破除研发掣肘:


一、药物研发追逐热点,研发策略如何围绕疾病导向仍需“补课”:当前我国的新药研发主要通过“跟”“改”“买”等路径,集中在已发现已验证、研发失败率低的跟随创新层面,虽不失为一种解决药物可及性的合理模式,但容易出现相同靶点药物扎堆,研发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低等不足。使患者更早更快获得有效治疗、全新适应症定位等也是创新的重要方向,这要求药物研发目标由药物转换到患者,围绕疾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整体设计。


二、药物发现的创新路径不足,成果转化中如何用好存量成果知识和新技术仍待加强:当下创新更多集中在易成药靶点上,仍有广阔的新药靶点和疾病领域可做源头创新:一方面过去数十年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成果,却只有极少数最终实现成果转化为药品。另一方面海洋药、植物药也都是未来可成药重要来源,但当前开发有限;与此同时新技术可为药物创新提供动力,如AI在药物研发需要大数据分析和高通量测试的阶段已显示出一定优势,比如设计与寻找新化合物,化合物与靶点的复杂组合关系,预测药物体内分布与代谢等。


三、做强创新药需具备国际市场立足能力,但当前药企出海仍要突破多重困难:突破性的创新药有助于敲开海外更广阔市场的大门。当前国产创新药中外双报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但出海挑战也很大:如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创新思路的转变、海外注册性临床试验以及销售的投入费用高昂,头对头试验费用较高;欧美市场医学传播和用药习惯同国内有所差异,国产创新药的产品渗透和医患信任建立需要时间。


为了让患者从无药可治到有药可治,再到有药可选,需要更好实现新药研发和解决临床需求的共同进步,同时也是提升中国制药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建议:


一、加大资助药物创新基础研究,优化药物研发配套环境


1.在国家和省地政府层面设立适合药企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的科研资金,出台更多税收激励等政策拓展社会化非盈利机构对药物研发加大资助;


2.加强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新药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将专利转化运用纳入高校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鼓励以知识产权绩效带动药物创新的科研转化;


3.围绕“出新药”,鼓励科研机构更多进行横向合作及外部创业,从资金与资源端有规划的倾斜支持开发创新机制与靶点,创新化合物与生物药,创新平台技术等原创开发;


4.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对于全球新的靶点/药物给予临床资源的优先权,推动企医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推动药物研发。


二、收紧跟随者时间窗,加强指导促进药物研发


1.根据国内外监管批准动态,进一步加快更新临床指南,收紧跟随者时间窗,政策上鼓励药企提升立项和临床研究能力;


2.进一步优化药品进入临床前的会议沟通机制,提前介入原研药的研发整体策略制定并提供指导,进一步明确关键性临床设计的科学性,提升临床资源利用效率;


3.对AI在加速创新药研发中的技术运用,包括设计优化药物分子、指导临床试验方案、开发生物标记物等,建议在药物审批中给予更明确的政策支持。


三、助力药企磨合全球规则,政策精准支持引导出海


1.针对尚未加入ICH但市场容量大的新兴国家,建议药监部门探索协调临床试验数据互通认证可能性,降低企业进入的经济时间成本;


2.在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协作审查、研发用物品通关便利化、熟悉欧美监管体系和ICH标准的人才实训等方面提供监管和政策支持。


【提案四】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在众多老年健康问题中,脑相关健康问题是造成老年人疾病和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脑疾病药物仍存巨大空白,加快开展更多关口前移的脑研究势在必行。以中国脑计划为代表,脑科学在我国已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但在应用实践层面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脑健康疾病易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早筛体系:研究显示:中国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群体日趋庞大,且随年龄上升患病规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防治老年群体脑疾病,重在早筛早诊早治。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早期预防可降低35%-53%的患病风险;但当前一方面大众对老年认知障碍疾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动就诊率较低;另一方面缺乏简便易行识别早期筛查手段,导致大量早期脑肿瘤、帕金森等病患无法确诊,错过最佳干预阶段。


二、识别脑健康风险的数据积累较少,数据库建设仍较为薄弱:早期诊断干预方法开发需从大量健康和高危受试者收集数据。但当前我国基于大规模人群的长期脑部健康记录数据不足,体检普遍不包含定量脑功能测试;此外治疗靶点、生物标记物对标国际研究跟进不足,以脑健康、脑疾病为主题的全国性队列研究仍偏少等,导致脑健康数据库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都受到限制。


三、脑科学的研发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本土研究优势仍待发挥:脑科学相关疾病研究诊疗都需要更多基础研究的突破。从事脑科学相关产业,需要大量动物模型、精密昂贵仪器设备、高强度科研人才积聚。但当前我国脑科学实验室数量约为海外发达国家的1/10,动物资源库共享程度待提高,脑科学本科教育设置较晚,依赖平台支撑的大科学项目协作和平台建设仍较薄弱,同时,我国非人灵长类丰富、脑疾病临床资源多样性等优势有待进一步放大。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老年脑疾病预防干预的关键窗口期。加大脑科学研究投入,推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具有巨大社会和经济意义。建议如下:


一、支持低成本检测技术开发,提高老年人早筛覆盖率


1.建议科技专项支持低成本新型检测技术研发,如生物标记物(蛋白示踪剂、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等),血液、尿液筛查,神经电生理(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等更方便可行的方式;


2.鼓励有条件地区将认知功能、抑郁、脑肿瘤早筛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调研基层医卫机构早筛开展能力和技术难点,推广易操作、高精度的快捷认知障碍筛查量表;


3.社区卫生机构加大对早期防控宣传力度,一二级医院设置初筛门诊,三级医院设置专病门诊,提高主动就诊率,优化转诊机制,及时检出并重点服务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


二、增加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项目,完善脑数据库建设,促进研究临床转化


1.推动队列研究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各地政府通过医学创新研究等专项推进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积累更多影响记忆和认知功能的长期数据;


2.建立各项脑功能指标随年龄的正常分布和异常界定标准,服务临床前瞻性收集,从丰富测量维度、建立细分化研究亚群常模等方面完善数据库建设;


3.简化脑科学研究临床伦理审批流程,推动设立多中心临床试验平台,推动脑科学相关临床研究与产品落地应用。


三、资助脑认知脑疾病前沿技术,提升脑科学的基础资源共享


1.聚焦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对神经调控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加大资助,支持类脑智能与AI、脑机接口、可穿戴等在脑认知脑疾病中的集成应用;


2.发挥中国主导制定ISO/IECJTC1首个脑机接口国际标准的优势,推动国内脑机接口标准统一化建设;


3.简化申请手续、减免费用,加大国家超算中心对脑科学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支撑;


4.在脑计划支持下,探索设置实验动物平台资源共享、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共享平台的研究机构合作路径。


【提案五】促进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数据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资源。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大数据引领和催化方面发展迅速,在集成应用和生态培育等多领域成效初现。但相对于为制造业切实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高阶目标,当前工业数据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不少挑战:


一、从基础层来看,工业数据的采集和如何形成闭环支持生产流程,仍是限制数据价值释放的重要短板:工业制造会生产大量数据,然而工业设备种类众多,工业数据来源和制式更为复杂,数据多源异构、通信协议兼容性不足,导致大量数据沉睡在“哑”设备内难以采集;采集到的数据也难以形成闭环反馈到企业的生产调度中,对产线上的设备控制、参数调节、物料调度等优化工艺和排产的实质性支撑不足。


二、从平台层来看,工业制造的领域知识和智能建模等数据处理能力的提供者存在脱节,专家经验无法有效固化到软件平台:作为制造过程中的副产品,数据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打通数据与制造知识的链路,解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下一步发生什么、如何改进优化”的真实业务问题,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数据背后的专家知识和机理分析共同发力,构建有利于算法识别的特征。当前制造企业虽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业制造专家知识,但数字化机理模型更多产生于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与工业知识缺乏融合,导致许多模型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三、从应用层来看,多集中在“可见”场景,对“不可见”的复杂、不确定性工业场景应对不足:工业中的问题可被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类,当前大多数的数据功能实现都聚焦在解决可见问题,如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产品质量抽检等,对设备关键组件衰退、非预期停机、工艺过程与质量关系不清晰等隐性问题缺少量化显现,难以满足工业应用对象差异大,工况管理、资源匹配不确定等具体场景化管理的要求。


当前工业大数据价值创造还处在起步阶段,服务制造业快速迭代、持续优化潜力巨大。为更好解决工业企业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建议如下:


一、加快推动工业传感器和通信协议兼容适配,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强化数据支撑能力


1.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支持解决异构数据联网的技术试点示范,鼓励优先在增量国产工业设备中推动不同协议和接口兼容;


2.在重点制造行业遴选一批智能示范工厂,推动以关键工序数控化、生产线柔性适应等技术改造工程,组织发布以智能调度和精准控制促进生产制造等业务流程改进的优秀案例集;


3.整合行业资源,推进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在工业数据安全共享的落地应用。


二、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依托,探索数字科技与工业制造知识融合推动数智化的新路径


1.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优先探索设立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制定推荐目录等方式,为辖区内的专精特新企业精准诊断数智化需求;


2.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条件成熟地区可采取定向委托等形式,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共性基础技术软件化、复用化攻关;


3.扩大工业互联网技术转化和场景应用的专项,组织高校和专精特新企业共同申请,结题考核加入转化预设计、商用效果评估等环节。


三、基于真实企业需求场景,降低开发成本和培育壮大数字科技服务商


1.优化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的审评标准,支持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工艺改进、节能降耗、订单增加)和具备细分行业经验知识软件化的企业入选;


2.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科技服务商,通过遴选基础共性工业App和征集发布轻量级数字化解决方案等,降低多场景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成本;


3.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精准服务,为转型中的工业企业和提供数智化服务的数字科技公司提供适当的金融支持。


(来源:融中财经)

CWW看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张云勇:

5G公众应用也要“加速跑”


聚焦全国两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又是一年两会时,通信世界全媒体带领大家聚焦ICT行业相关提案。近日,云南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就公开了自己的两会提案,事实上,张云勇的另一重身份正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他在此前的履职期间内就曾围绕通信与民生,提出过多个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提案。今年的两会上,张云勇又将提案重点放在了哪些领域?记者选取了张云勇提案中的部分内容,邀您共同关注。



提案之
为银发人群提供便捷通信服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3.50%,整个社会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现阶段,整个社会仍然存在针对银发族人群的产品无法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供给缺乏体系化、社会资源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使银发族人群也能够乐享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践行社会责任,逐步完善电信业适老化改造。鼓励通信运营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电信服务适老化改造方面起表率作用。当前,工信部已经组织三家运营商为老年人提供了线下营业厅“银发族专席”,业务办理免排队,专人引导等服务;同时还实现了电话客服的“一键呼入”功能,银发族人群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时,可跳过语音提示、数字选择等环节,直接享受人工咨询服务,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老年人使用电信服务的便捷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资源禀赋,加强电信业适老化改造,如给予适当政策支持,鼓励运营商智慧家庭工程师为银发族提供电信业务上门指导、上门办理、上门服务等。另外,积极倡导终端行业、互联网行业中众多厂商的协同支持,针对银发族的需求特点,真正为银发族人群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

二是协同各方资源,加强创新实现智慧养老目标。银发族的养老需求除了医疗、健康、护理以外,还包括饮食、陪伴、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需要社会各方资源的参与。建议鼓励电信运营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联合产业链协同好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能力优势与助老养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以医疗、健康、护理为切入点,规模化普及服务银发族人群的异常行为监测、跌倒防护、一键呼救、实时健康监测等场景化应用;并基于此,进一步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将银发族人群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协同社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圈,为用户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政策指引,普及通信能力夯实数字化基座。

服务老年人远程看护的家庭摄像头、异常情形下使用的一键呼叫报警器等设备,都需要网络连接才能发挥作用,基础网络通信能力是数字化养老服务的接口,更是养老产业智慧化发展的基座,没有基础通信能力,这些目标都将是空中楼阁。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移动电话覆盖率早已超过了10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也达到了5.35亿,但还是有很多老人,尤其是一些贫困老人家里没有安装网络,也就无法使用基于网络提供的种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因此建议将针对此特殊群体的基础通信能力普及,作为一项普惠型服务增加到国家养老政策中,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财政补助,使他们也能够接入网络,能够使用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提案之
5G公众应用健康发展

自2019年6月6日三大运营商获得5G牌照以来,我国5G商用已取得重要突破。在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面前,5G个人市场发展保持活跃但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与行业应用相比,公众应用的品类明显不足。张云勇认为,强大的5G公众网络是新基建的重要组件,其使命是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同时,5G公众应用亦需在现有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下运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等全过程,不仅要保护用户数据和应用安全,而且要在部署过程中防止不正当竞争。为此建议:

● 一、建议加快拉通端到端5G公众应用服务体系,推动5G功能特性和5G应用在终端上的支持与实现。将5G消息、5G增强通话、5G网络切片等使用纳入到5G个人应用衡量体系,将上述功能作为手机入网必选。5G消息是5G时代传统短彩信的升级,通过在终端的短信界面提供富媒体功能,不仅服务个人信息通信,而且以消息即服务的理念连接个人与行业应用。对个人用户来说,5G消息无需下载安装APP,需要终端原生以短信方式提供功能,使用更简单、更便捷,触达更广泛、更时效,内容更丰富、更安全。5G增强通话是在现有的语音通话基础上,增加5G视频和实时数据交互的服务,为用户提供真实清晰的实时交互体验。升级5G消息和5G增强通话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诈骗和骚扰电话与短信的门槛。同时应鼓励拓展用于个人信息消费的一体化5G终端品类,如AR、VR等头显穿戴设备的创新。

● 第二、建议在公众应用中充分部署5G应用安全能力,贯穿体现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建议将5G应用安全能力纳入5G终端必选功能。支持流量与应用隔离的切片技术,根据AR/VR等创新应用特性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密,为安全算法/协议提供低时延专属通道,对于海量机器类通信探索可靠地采用群组认证技术,对用户标识进行动态加密切实践行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三、在现有治理体系和市场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向5G公众应用分配相关资源。例如对5G消息、增强呼叫匹配专属号码,以便在用户认知、使用方式、管理模式、监管手段上与现有短信和语音相区隔;鼓励电信运营商在产品设计、定价等方面设计用户和行业生态相匹配的产品形态、应用资费和商业模式。

提案之
通信行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两年,电信行业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但距离世界一流央企,距离网络强国,距离科技自立自强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恶性竞争惨烈,价值底线堪忧;其二,资源重复投入,集约效率不高;其三,科技创新不够,人才储备不足。为此提出建议:

一,坚决避免恶性竞争,共守行业价值底线。行业生态的“绿水青山”就是行业价值的“金山银山”!在行业必须同题共答的时代之问、生态价值大课题下,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小问题,在“和而不同”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行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定位、新战略,将行业定位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确保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协同打好5G应用“团体赛”,加快推动“样板间”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房”,共同做厚5G应用价值。

二,坚决落实共建共享,共筑坚实数字底座。共建共享不是运营商之间的“自由恋爱”,而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务院第92次常务会专门部署“要进一步拓展5G网络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 。呼吁: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立足“全国一盘棋”,统筹用好 5G频率这一个国家频率、国家资源,统筹全要素资源配置,形成国家全局利益最大化。


三,加大科技创新,实现自立自强。建议强化数字化转型优秀管理人才培养。坚持选优配强用人理念,推进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等数字化关键领域,加快引进能够带动行业转型发展的领军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促进领军人才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建立体系化人才培养,有力保障转型人才供给。央企必须坚持数字化转型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推动开展双融合工作,从解决“融”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入手,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物理积累量变到化学反应质变,坚持久久为功、走深走实,可堪大用,能担重任。建议要坚持同政府机构形成合力突破“达尔文死海”,结合资本运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挥人才第一作用,聚焦重点领域拓展渠道、创新机制,加快灵魂式领军人才引进和使用,加速形成核心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 “开门搞创新,共创为共赢”,与各方携手开展更为深入的协同创新。在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面向5G增强、算力网络、云原生、IPv6+等领域,开展研发协作,推动技术效能新提升。在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方面,面向通信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关键算法、智能泛终端、“双碳”等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破解技术应用难点痛点。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更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产品化,加速关键领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为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网络平台、商用环境,助力产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共同构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通信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杨元庆建议:

建立女性生育保障和弹性工作制度


3月5日上午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带来了《关于用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建议》和《关于充分保障女性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稳增长”的政策目标。杨元庆认为,虽然短期内我们面临着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韧性强,潜力大。我们要用恒心和信心,继续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势,用“新IT”赋能中国制造的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升级,筑牢经济“压舱石”,尤其要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高质量就业,这样才能坚持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元庆认为,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中小企业和大型行业企业同样重要。中小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就业、民生等问题都影响重大。但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少中小企业存在数字化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人才匮乏等挑战,升级改造动力不足,也缺乏清晰的着力点和抓手。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杨元庆带来了《关于用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建议》。他建议:第一,政府和相关协会共同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为评估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把准不同行业与区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更高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补课”;第二,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评估咨询、培训与资助方案,切实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第三,科学精准制定帮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等。


改善女性就业环境


杨元庆一直很关注就业问题,因此提出了《关于充分保障女性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他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保障女性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完成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完善保障女性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机制;规定不同岗位的女性最低就业比例,保障男女员工同工同酬,推动全岗位无性别差异的人才选拔等;建议政府将吸纳女性就业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支持并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女性就业制度,出台女性员工招聘比例的指导原则,加强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女性的绩效和晋升保护等实施细则,彻底消除就业中的女性歧视。在让女性享受平等就业权利的同时,为女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财务健康和价值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建立女性生育保障和弹性工作制度,推动男性女性就业者同工同本。建议人社部借鉴地方省市中的先进做法,进一步形成明确清晰的“生育假”法律规范,并同步推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配套政策。研究建立生育假男方和女方成本均摊机制。一方面,延长男性在配偶生育假期间的假期天数,让男性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产妇和孩子;另一方面,男性选择不休假的话,企业应给予补偿,从而实现男女双方在生育方面的成本均衡。不仅实现“同工同酬”,也实现“同工同本”。此外,建议拓宽生育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引入社会力量,扩大基金规模,使生育保险基金不仅能支付产假的工资,也能覆盖生育假期间的生育津贴。鼓励企业对于子女尚处于入托前的女性员工实行弹性工作制,在保证8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允许弹性工作时间,便于平衡工作和育儿。


第三,切实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一方面,积极打造针对女性劳动者的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女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女性领导力培养项目,实现女性的高质量就业。


(来源:新浪科技 大鹏)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